交易性金融资产、持有至到期投资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、长期股权投资这四类是相类似的,有些难度,而且很容易相混淆。
这四类是类似,都属于投资,目的都是为了赚取利息或价差。
过程也类似,从购买开始,有利息或股利,价值也有波动,最后出售,赚取投资收益。
购买的比较简单:金融资产+……←其他货币资金 跟采购原材料类似,就是用钱去买金融资产。我们要弄明白就是“……”是什么?税费、应收利息、或利息调整
持有期间都是为了赚取收益,不过各自也有不同
交易性金融资产:买股票或债券,目的是期待价格上涨(公允价值变动损益),赚取投资收益
持有至到期投资:长期持有债券,赚取利息。难点在于怎么理解实际利率法与摊余成本。我们尝试用多种思路去理解它。既然是为了赚取利息,这其实相当于借款给别人。
可供出售金融资产:买股票或债券,较长期持有,有利息收入、及价格上涨(资本公积),最终出售赚取投资收益。
长期股权投资:这个分成本法与权益法。举极端点例子,你持有一家企业1%的股份-成本法,在购买时你只关心你实际付出的钱,持有期间也只关心收到多少分红。净资产或净利润多少跟你无关。而权益法则不同,用权益的角度(净资产与净利润)来衡量你投资收益。其实,从名字也可看出它们的区别,成本法即只看成本与收入,而权益则看净资产与净利润。
大概了解了各自的特点后。
交易性金融资产
交易性金融资产:用钱去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,购买时有税费,及自带的应收利息。而持有期间会有利息收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,出售时又变成了钱(你可能又赚了投资收益),同时需要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。
购买时:跟买原材料一样,只是你购买的是一个大礼包(交易性+应收利息+税费)
用钱除了买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外,还支付税费-投资收益,同时还带有马上可以收到的利息-应收利息,过几天,应收利息就会变成钱——税费不能进成本,是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,成本要反映公允价值,如果加上税费,马上就偏离公允价值了-只是个人见解
利息收入:跟实现收入类似
其他货币资金←应收利息←投资收益
银行存款←应收账款←主营业务收入
公允价值变动-上涨:跟实现收入类似
其他货币资金←交易性金融资产-公允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←投资收益
银行存款←应收账款←主营业务收入
出售时:交易性金融资产变成了钱,差额就是投资收益;另外,原来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要转为投资收益
—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的区别:前者是账面上的损益,后者是已经实现的损益。出售时就得把账面的转到实际的
持有至到期投资
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有票面与实际的区分,要用两种视角去理解——票面与实际
票面:债券有票面金额与利率——就是债券上规定的,到期偿还多少,每期利息多少
实际:企业实际花的钱与实际利率——实际利率就是你实际想赚的钱
持有至到期投资,就是买债券,相当于借款给别人。
举例1:用200万购买250万的债券,利率4.72%(每年利息11.8万)——实际利率10%
票面:总额250万,利率4.72%,每年利息11.8万
实际:投资200万,利率10%,想赚的20万
第1年,你借给别人200万,想赚的20万-投资收益,而对方只给11.8万-应收利息,这差额8.2万就相当你再追加的借款,第2年就相当于借200+8.2万。
回到分录:
购买时:
借:持有至到期投资-成本 250万 ——这个票面金额
贷:其他货币资金 200万 ——你实际借款或投资金额
持有至到期投资-利息调整 50万 ——调整上面的差额
——你用200万卖到的还是值200万的债券,不过票面是250,所以利息调整-50
第1年年底:确认投资收益
借:应收利息 11.8万 ——票面金额*票面利率
持有至到期投资-利息调整 8.2万 ——二者的差额,相当于你增加的投资
贷:投资收益 20万 ——按实际投资*实际利率
举例2:用200万购买150万的债券,利率20%(每年利息11.8万)——实际利率10%
票面:总额150万,利率20%,每年利息30万
实际:投资200万,利率10%,想赚的20万
第1年,你借给别人200万,想赚的20万-投资收益,而对方给30万-应收利息,这多给的10万就相当你还你的本金,第2年就相当于借200-10万。
回到分录:
购买时:
借:持有至到期投资-成本 150万 ——这个票面
持有至到期投资-利息调整 50万 ——调整上面的差额
贷:其他货币资金 200万 ——你实际借款或投资金额
——你用200万卖到的还是值200万的债券,不过票面是150,所以利息调整50
第1年年底:确认投资收益
借:应收利息 30万 ——票面金额*票面利率
持有至到期投资-利息调整 10 ——二者的差额,相当于你收回的投资
贷:投资收益 20万 ——按实际投资*实际利率
总结:
如果你每年收到的利息少,相当追加投资,到期后你收到的本金就多了
如果你每年收到的利息多,相当收回投资,到期后你收到的本金就少了
最后你会发现,到期后你的实际投资会等于票面金额。
另外,还可以从持有至到期投资-利息调整(简称:利息调整)这个科目来理解。
利息调整过度科目,购买时如果在贷方,确认利息收入时,就在借方——要把这个科目冲平
长期股权投资
简单了解下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
成本法:占的股份很小,只看表面——就是对方的公告-有没有发放股利,与净利润无关
权益法:占的股份很大,看实际 ——从权益的角度,看净资产。而发放股利反而要冲减
成本法
购买时:税费计入成本,同时含有应收股利,过几天会收到钱
公告与发放股利:赚钱了,跟实现收入类似-只是无成本
其他货币资金←应收股利←投资收益
银行存款←应收账款←主营业务收入
出售:长期股权投资变成了钱,多的部分就是赚的-投资收益
权益法:购买时,看净资产,投资收益,看净利润
购买时:成本按净资产,如果花的钱少了,净资产多,说明赚到了,则计入营业外收入
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跟收入一样,目的都是为了赚钱-当然也有可能亏损
参考一般收入:银行存款←应收账款←主营业务收入
长期股权投资有两种方式赚钱:1.实现净利润发放股利;2.资本公积变动——就是企业的价值增加
1.实现净利润:其他货币资金←应收股利←长期股权投资-损益调整←投资收益
2.资本公积变动:其他货币资金←长期股权投资-其他权益变动←资本公积-其他←投资收益发生净亏损:投资收益←长期股权投资-损益调整 ——说明长期股权投资减少
发放股利时:净资产会变少,所以要做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分录
——而这些在成本法是不需要的,因为成本法只管自己花多少,又分红多少,你赚你亏跟我无关